“移民要减到5%以下”,这是加拿大总理马克·卡尼(Mark Carney)上任后最引人关注的承诺之一。听上去是个明确目标,但经济学家们却提出了一个严重警告:如果继续低估真实在加“临时居民”数量,这一目标只能停留在纸面上。 加拿大统计数据假设签证过期者会自动离境,现实中却有成千上万人继续留下、打工、等待身份审批——而这些人,几乎从未被纳入住房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规划中。 ![]() ![]() 在大选后的首次记者会上,卡尼表示,到2027年底,加拿大将把国际学生和临时工总人数控制在全国人口的5%以下。 卡尼说:“这将从此前的7.3%大幅下降,有助于缓解住房、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的压力。” 这一政策延续了前任移民部长马克·米勒(Marc Miller)去年提出的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增长计划。 但对加拿大移民数据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指出,即使政策设定了减量目标,实际在加拿大生活的非永久居民人数仍被严重低估,导致住房与服务体系的压力可能不会如预期减轻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,官方人口统计数据并未纳入无身份移民群体,去年曾估计此类人群可能多达60万人。 经济学家还指出,联邦政府高估了临时居民在签证到期后离开加拿大的比例,这将严重影响住房等关键资源的规划。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(CIBC)副首席经济学家本杰明·塔尔(Benjamin Tal)表示:“若要使该政策真正发挥作用,就必须解决非永久居民被低估的问题。” 统计局人口估算存在偏差,现实中的“临居”远超数字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最新数据,加拿大目前非永久居民总数超过300万人。 这一人群包括国际学生、工签持有者、难民申请人,以及工签或学签持有者的家庭成员。 ![]() 但前联邦经济学家、现任贸易与经济顾问机构Integrated Trade and Economics创始人亨利·洛廷(Henry Lotin)指出,统计局在估算时假定签证过期者将在120天内离境,然而许多人并未离开,而是继续在加工作与生活。 “我们知道,有很多,甚至可能多达一半的过期签证持有者仍留在加拿大,等待工签/学签续签或申请永久居民身份,政府的人口估算默认这些人已经离开——这完全不符合现实。” 他指出,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需要准确的人口估算,才能科学安排住房、基础设施、医疗与社会服务资源。“如果你告诉他们某些人‘不在’,他们自然不会为这些人做规划。” 塔尔与洛廷在上月联合发布的分析报告中也表达了类似担忧——加拿大统计局目前并未计入那些持有“临时居民签证”(Temporary Resident Visa)、但没有工作许可的人。 这些签证通常颁发给即将签证到期、正在等待续签或永久居民审批的长期居留者。而这些申请的处理时间可能长达数年。 削减临时居民目标,执行难度大 根据2025–2027年移民计划,加拿大将在未来三年分别限制非永久居民数量如下:
移民律师理查德·柯兰德(Richard Kurland)指出,要减少临时居民数量,一个可行方法是停止延长过期签证,并提前明确“不得延期”的政策以减少新申请者。 他说:“临时身份就是有时间限制的。我们只需明确告诉大家:到期就必须离开,其实就是这么简单。” 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1月1日,全国非永久居民人数较2024年10月1日减少28,341人,为疫情以来最大季度跌幅。 对此,加拿大统计局回应称:“我们对现有人口估算的准确性充满信心,并持续寻求新数据与方法加以完善。例如去年秋天,我们已从边境服务局(CBSA)获取了出入境数据,这将有助于今后更准确掌握离境人口。” “此外,统计局在进行人口估算时,仍会将正在续签中的过期签证者纳入统计范围,其依据为移民部(IRCC)公布的处理时间。” ![]() “无证移民”合法化计划被搁置,权益组织呼吁重启 大选前,前任部长米勒曾计划推出一项允许无证移民申请合法身份的项目,但后来被搁置。他改为表示政府将探索特定群体转为永久居民的路径。 移民权益网络(Migrant Rights Network)发言人Syed Hussan呼吁新一届自由党政府重启对无证移民的身份合法化路径讨论,并表示“我们不应只盯着数字,而应关注移民的权利与待遇。” 移民、难民及公民部(IRCC)发言人马修·克鲁波维奇(Matthew Krupovich)在声明中表示:“所有被允许进入加拿大的临时居民,必须遵守其访客、工作或学习签证的条件,并在授权期限结束后离境。” 他补充说,卡尼政府计划中的“将临居人口降至5%”目标将通过多项削减措施实现,包括限制国际学生总数、收紧临时外国劳工的申请门槛等。 “我们将继续监测这些政策的效果,确保按照预期完成减量目标。” 来源链接:
|
广告合作(Contact Us)|关于我们|小黑屋|Archiver|加拿大伦敦华人网
GMT-4, 2025-5-13 16:06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Licensed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